查看原文
其他

地图上的行走与冒险|红蓝药丸Vol.24

神兽之间
2024-08-30

Welcome to the Desert of the Real


在电影The Matrix中,当Morpheus(梦神/睡魔/引路人)摊开双手,展示出红色药丸与蓝色药丸,Neo所面临的选择事关谎言或真相虚拟或现实甘为幸福的傀儡或承担自由意志。而与电影不同的是,在这个世界,你可以在红药丸与蓝药丸间随时切换,用不同视角观察外部、审视自我。神兽之间相信:真理并非绝对之物,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才有可能作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01

工部局档案重要史料

19世纪公共租界大事纪

《上海史

#近代史

The History of Shanghai

[英] 兰宁 / [英] 库龄 著

张新 / 李燕 / 徐新华等 译

石磊 / 马长林 审校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3-8


在外国人撰写的有关上海的历史著作中,1920年代出版的本书内容丰富,涉及上海租界社会的方方面面,可谓是颇为权威的著作,本次再版,由上海档案馆马长林研究员领衔的团队精心翻译,对书中出现的历史典故和专名等进行了考证和说明,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本书内容和把握那个特殊的年代。


自1843年开埠以来,上海从一个沿海县城走向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逐渐成为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引起了海内外人士的关注。从近代以来,有关上海的记录和研究就层出不穷。

在众多西方人留下的文字中,《上海史》(The History of Shanghai)可以说是20世纪初较为重要的历史资料。本书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出资聘请英国人兰宁(George Lanning)和库龄(Samuel Couling)撰写,先后于1921年和1923年出版。两位作者使用了大量工部局档案和近代报刊材料,记录了上海开埠前后直至20世纪初的租界演变和社会风貌。因此,本书出版后被学界认为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长期以来被研究者们广泛征引。

本次再版,出版社将两卷书合二为一,保留了书中原有的插图,为读者再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上海风光。

@章斯睿(本书责编)

&

02

日常琐事中引出珍贵的常识

动荡时代里留下恳切的希望

《论希望

#外国文学#随笔

On Democracy

[美] E.B.怀特(E. B. White)著

肖一之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7


《论希望》由作者的孙女玛莎·怀特编辑成书、普利策奖得主乔恩·米查姆作序推荐,收入的作品涵盖随笔、诗歌、书信等多种体裁。这些作品创作时间跨度很大,却反映了怀特一以贯之的处世态度:「面对复杂,保持欢喜。」


E.B.怀特的书,既谈不上微言大义,也从来不居高临下地说教。他描述的,是一种朴素、平和而充实的生活。他笔下的社会百态,总是脱不开「常识」二字。他的幽默很少刻薄刺人,永远耐人寻味。他的文字和他的道德一样山高水长。书中的文字写作时间贯穿怀特的写作生涯,不管是在反对法西斯暴虐和抨击麦卡锡主义的斗争中,还是就日常琐事引出被人冷落的常识,怀特始终珍视民主与人性,以或平实质朴,或风趣自嘲的语言,表达一种态度,描绘一种值得向往的生活,告诉美国人民,告诉所有他的读者,要永远怀抱希望。

@顾真(本书责编)

&

03

细腻鲜活的照护日记

暗中有光的自救之旅

《不情愿的照护

#文学#日记

The Reluctant Carer: Dispatches from the Edge of Life

[英] 不情愿的照护者 著

万洁 译

春潮Nov+|中信出版社
2023-9


《不情愿的照护》始于《卫报》的一篇文章,在2019年1月走红,作者是一位匿名的中年男子,他讲述了自己在面临离婚、失业等种种压力,个人与职业生活分崩离析的时期,又屋漏偏逢连夜雨,不得不搬到童年的家照顾日益虚弱的父母的经历。本书以日记的形式展开,共有四个部分,记录了2017年11月到2019年7月近两年间照护父母的日常。


在照护父母这件事上,也许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全盘地牺牲自我,而是在感到痛苦与折磨的同时仍然不放弃自己的生活,不放弃爱。

@匿名的编辑

&

04

爱中的丰盈与贫乏

独处时释放出的陌生

《山中》

#文学#诗歌

张定浩 著

艺文志eons / 纸上造物|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3-6


《山中》是张定浩继《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之后的第二部诗集。从2015年到2022年,张定浩依然在生活的间隙,缓慢地写诗,7年,27首。他写感情生活,写女儿的成长,也写那些滋养过自己的诗人与哲人,写自己在爱中的丰盈与贫乏。像他喜欢的姜夔的作词法一样,「将那些率意而成的长长短短的词语慢慢调谐成新的音乐」,在现代汉语里尝试做出新声,并弥散当下诗坛珍稀的诗思。


《山中》的诗句像秋水一样自然明亮和流畅,很难对它的细部进行割舍和取代。如此自然的景致,背后隐藏的却是千锤百炼之工。

@阿乙(作家)

&

05

被遮蔽的书籍里的革命隐喻

一窥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

《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书

#欧洲史

The Forbidden Best-Sellers of Pre-Revolutionary France

[美] 罗伯特·达恩顿 著

郑国强 译 / 洪庆明 校

上教人文|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3-8


本书聚焦18世纪法国的图书出版业,在各种地下出版物中,分析了色情文学、乌托邦文学和政治诽谤文学三种号称是「哲学书」的文学作品,并对当时最为畅销的三种著作的文本进行分析。这些文学作品充斥着对等级制、君主制以及这些基本制度下各种现象的嘲讽,那些以色情与诽谤为主题的政治民间传说解构了君权神授的合法性,剥去了皇权的神圣性,从根本上抨击了波旁王朝统治的合理性,从而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思想准备。


在历史事件之下,话语、力量是那么丰富、生动、错乱,充满江河拐弯时的涡流。

@胡桑(诗人)

&

06

鲍曼在世最后访谈

对当代境况的新认知

《将熟悉变为陌生》

#社会学#访谈

Making the Familiar Unfamiliar

副标题:与齐格蒙特·鲍曼对谈

[英] 齐格蒙·鲍曼 / [瑞士] 彼得·哈夫纳 著

王立秋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2023-8


齐格蒙特·鲍曼去世前,曾与瑞士记者彼得·哈夫纳交谈了几天,在他英国利兹的家中,就他毕生的工作进行了四次长谈。这场最后的对谈,让我们对这位重要的社会学家、思想家鲍曼有了新的了解:他从不回避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总是努力质疑公认的智慧和常识,让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


《将熟悉变为陌生》是一部了解鲍曼和理解社会的入门之作。通过实践他所理解的社会学——「人类经验之间的持续对话」——鲍曼用自己漫长一生的体验和思考令人信服地推动、激励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去尝试理解社会。这本书的迷人之处与其说是它为我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了什么确定、可靠的答案,不如说在于它通过挑衅和质疑了我们常规思维中认为「只能如此」的选项,鼓励我们去自己思考,去尝试认真地理解自己和社会。重要的不是这本书能提供什么样的「付费知识」,而是它所蕴含的热情,它给人的不一样的体验,以及最重要的,它的「有趣」。

@王立秋(本书译者)

&

07

全球化世界的另类道路

民族志式的文化批评之旅

《本雅明之墓》

#人类学#散文

Walter Benjamin's Grave

副标题:一场人类学写作实验

[美] 迈克尔·陶西格 著

王菁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8


1940年,本雅明在西班牙和法国边境的一座小镇结束了生命。2002年,本书作者、人类学家陶西格拜访了本雅明在小镇的坟墓。


本书的主题涵盖了本雅明之墓、哥伦比亚的农民诗人,此外,也有关于萨满教身体特质的讨论,以及海洋的消失。这些看似松散的主题,每一个都打上了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烙印,即对物件的欣赏,并从中提炼出深刻的哲学和人类学冥思。


人类学家、《我的梁山兄弟》的作者刘邵华曾经评价:「陶西格的文字向来施展巫术般的诗性魔法,一如他所着迷的老派人类学所散发出的深邃气息,那是一概世俗化和理论术语化的套叠人类学难以企及的魅力。」

@北京大学出版社

&

08

战争与政治动荡中的真知灼见

一部「流亡者」的实用主义哲学

《汉娜·阿伦特:爱与恶》

#传记#哲学

On Love and Tyranny: The Life and Politics of Hannah Arendt

[瑞典] 安·黑贝莱因 著

李磊 译

读库|新星出版社

2023-8


汉娜·阿伦特,20世纪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她生活的时代被战争与政治的动荡所主导,她的个人生活也同样波澜壮阔。时隔多年,阿伦特仍凭借其真知灼见影响着世人,并激发出新的思想与讨论。


本书采用一种独特的传记方式,将阿伦特的生平和思想联系起来,展示了她如何在个人和政治层面上应对爱、恶、极权主义、流亡等命题。


爱是什么?生而为人意味着什么?我们应承担起怎样的责任?如何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生活?20世纪德国哲学新兴流派中涌现出的重要人物,在无数往来书信、长时间漫步,以及参会和研讨会中,对诸多哲学问题一一展开讨论。

依循主要个人经历,论述阿伦特何以成为阿伦特,以及我们当下应该如何理解她的思想。这部传记既是思考和感受,也是阅读和生活,不仅为我们展现了多面的阿伦特及其道德哲学思考,更让我们看到一个榜样如何用自己的生命和著作来播撒光明。

@杨袁媛(本书责编)

&

09

生命与话语的困境

纵向而立体的观照

《天上深渊:鲁迅十二论

#文学评论

江弱水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3-8


《天上深渊:鲁迅十二论》是关于鲁迅的综论,是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好书」得主江弱水的潜心力作。


全书分十二章,从《呐喊》到《彷徨》,从《朝花夕拾》到《故事新编》,从现代散文诗《野草》到鲁迅的旧体诗,从鲁迅的生命困局到话语困境,直到语文观,对鲁迅的写作做了一个纵向而又立体的观照。


无外乎我喜欢鲁迅,也喜欢江弱水老师在《诗的八堂课》里流露出的从容、睿智和灵气。

十二篇都是独特的视角,明明是我们那么熟悉的鲁迅,那么熟悉的句子被阐释出新的思考。比如谈《彷徨》,第一篇《祝福》,最后一篇《离婚》,分处首尾的两篇小说,同样以女性为中心形象,关注却迥异。在祥林嫂成为受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重束缚的旧中国女性代表时,刁蛮泼辣的爱姑被深深遮蔽和遗忘。这本历时二十年的小书,提供了想象鲁迅的另一种方式,或者说多种方式。正如作者江弱水所说「鲁迅是我身上的病毒」,鲁迅何尝不是我们所有人身上的病毒啊。

@张恩惠(本书编辑)

&

10

温柔的目光观照社会现实

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与隔阂

《即使不努力

#外国文学#小说

애쓰지 않아도

[韩] 崔恩荣 著

杨雪梅 译

明室Lucida|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7


《即使不努力》是韩国当代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崔恩荣的最新小说集,共收录了十四篇作品。在本书中,崔恩荣将目光聚焦于一个个年轻而敏感的心:无法坦诚相待的同窗好友,迷茫而麻木的职场青年,与异国他乡格格不入的少年……书中没有起伏跌宕的故事,也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却在轻描淡写之间显露出作者对内心困境与情感伤口的敏锐洞察,她将年轻人所经历的狼狈和尴尬、羞愧和愤怒、孤独和不安,用清澈明净的笔触一一抚摸,充满善意和理解。


「人的心好像不会疲惫,总想更努力一些,总想更接近一些。」

日积月累的微妙情绪,就这样在幽暗的角落低语。在职场、家庭和各种人际关系中过于努力的我们,到底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厌倦?希望有一天能够和小猫一样释然,不需要证明自身的价值,不需要怀疑心里的光芒,不需要继续荒芜的劳动,只要像肥皂泡一样轻盈地、赤诚地,活下去。

@前台小妹(营销编辑)

&

11

以人性的观念为尺度

揭示现代社会思想分裂的根源

《观念的冲突

#政治学

A Conflict of Visions

[美] 托马斯·索维尔 著
夏维勇 译

后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3-8


观念的冲突是政治论争的根源,它深刻地影响了经济、司法、军事、哲学乃至政治决策,进而塑造了历史。本书不仅以全新的视角不加评判地梳理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脉络,更将观念的冲突与现实世界中引起热议的事件联系起来。读者可以以此书为思辨的契机重新整理思想史和历史事件,亦可学会在探讨现实问题时一举击穿本质。


去年有关疫情和战争的两大舆论撕裂事件,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社会舆论之争的本质。为什么同样都是正直、爱思考的人,面对同一个问题立场会尖锐对立?为什么同一派人在主题相距甚远的议题上也总会站在一起?在群聊解散、舆论撕裂的背后,或许是思想史的两大源流在暗潮涌动。本书是当代经济学、政治学巨擘索维尔最为重要的政治理论著作,它以两种人性观的冲突为原点,构建起一个全新的思想坐标系,细致拆解近现代诸多社会思潮,清晰揭示了现代社会思想分裂的根源。

@李峥(本书编辑)

&

12

别具一格的托尔金传记

有图有细节的创作考古

《托尔金的世界

#外国文学

The Worlds of J.R.R. Tolkien: The Places that Inspired Middle-earth

副标题:中洲的灵感之地

[英] 约翰·加思 著

邓嘉宛 / 石中歌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8

托学专家约翰·加思结合外部景观与心灵景观,以高度严谨却不乏逗趣的姿态追索托尔金的创作灵感。它是托尔金非凡创造力的过程展现,也是世纪作家生平经历的有力佐证。


全书收录超100张图片,包括托尔金自己创作的插图、其他艺术家的作品、档案图片、地图和壮观的现代照片。


几乎所有读过托尔金作品的读者都提出疑问:他的中洲世界究竟从何而来?这个幻想国度为何看起来如此真实?不仅有叫得出名字的山川湖海、林地草场,有特征鲜明、生长习性有根有据的各种植物,有人造建筑的巧夺天工和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还有种类繁多的地质与生态。

托尔金为何能赋予他笔下的景观以如此生动的灵魂,让它们看起来既是异世界的,又是现实的;既属于诗,又属于我们每天都所见所历的日常?约翰·加思这本《托尔金的世界:中洲的灵感之地》可能提供了最合理的答案,或曰最佳启示和起点。

@lulu(本书责编)

&

13

跨越海域的「生活在别处」

逃避生活的自我追寻之旅

《另一片海

#外国文学#小说

Un altro mare

[意] 克劳迪奥·马格里斯 著

成沫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8


《另一片海》是著名意大利小说家克劳迪奥·马格里斯的短篇小说。


1909年,年轻的知识分子恩里克离开了奥匈帝国戈里齐亚这个人口和文化混杂的城市,带着他的古希腊文本,独自飘洋过海,前往潘帕斯草原,过上了放牧的生活。他最亲密的朋友卡洛是一位哲学家和诗人,曾教导要他寻找一种真实的生活,摆脱社会的谎言。但是在寻找这个无法实现的目标的过程中,恩里科摧毁了每一个正常生活的机会。


马格里斯在书里写了一个人的一生,一个总是「生活在别处」的人:远行,抵达,停留,离开,然后回归。时间在马格里斯的笔下流动,凝固,最后收缩成一片沉寂。意大利作家在这部短篇小说中依然在写他擅长的那些「形影单只的」人,让他们「在岁月的流逝里完全混合在一起,分不清谁是谁」。

@杨铭宇(营销编辑)

&

14

畅谈当代人的生存境况

鞭挞功利主义与精神贫瘠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访谈录

#电影#访谈

Andrei Tarkovsky: Interviews

[美] 约翰·吉安维托 编

史敏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2023-9


这部访谈录汇集了塔可夫斯基接受的二十二篇重要采访,时跨二十多年,涉及这位电影诗人的方方面面,这些访谈仿佛黑白长镜头,记录了他的局促与轻松、诙谐与苦涩、淡泊与傲慢,雕刻了他的电影人生与诗意时光。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访谈录》是迄今唯一引进的老塔访谈合集,也是很符合他风格的一本书。他谈诗意电影、美学、时光,谈精神、信仰,谈乡愁、童年、死亡,字字珠玑,充满哲性与文艺范儿,时而与他的电影一样玄奥。而这本访谈录更难得之处在于展现了老塔作为普通人的另一面。在谈到被迫流亡时,他表现出郁闷,以及对亲人的忧心;谈到流行艺术时,他的不屑几乎到了「刻薄」的程度;谈到两性话题时,他的回答让人不适。这些访谈如实记录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最真实的老塔,他爱电影,爱自由,不功利;他时而局促腼腆,时而健谈傲慢。但不论谈什么,老塔都有一种魅力,让你静下来,沉浸在他的话语里。

@顾舜若(责任编辑)

&

15

人类与机器的梦想与沉默

用美国口语创作「人民的诗篇」

《烟与钢:桑德堡诗选

#外国文学#诗歌

[美] 卡尔·桑德堡 著

钟国强 译

译林出版社
2023-8

摄影©basil


本书是桑德堡的诗歌精选集,从其标志性诗集——《芝加哥诗抄》、《剥玉米皮的人》(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烟与钢》、《日灼西方的石板》、《早安,美国》、《人民,是的》、《诗全集》(普利策奖获奖作品)中遴选主要代表作,涵纳早期、盛年和晚期的优质作品,全面呈现其诗学主张、技艺和风格的演变。


桑德堡不仅是《雾》,不仅是《芝加哥》,不仅是《摩天大楼》……他还有许多内敛而深沉,并带着许多温煦柔情的作品。诚如此书篇首所引的路易士·恩特梅尔之句:「低贬他的人似乎忘记了,桑德堡只有在面对野蛮暴行时才会显得野蛮;而在其坚韧个性底下,他其实是最温柔的在世诗人之一;当他运用口语以及极富隐喻性的俚语时,他是希望能在『轻快、耐嚼、凶猛的字句』中寻找一种全新的诗学价值……」从这诗选中可以发现,桑德堡不仅写烟与钢、血与汗的美国工业时代的史诗,也写《草》《致某些熟练工》《废品商》《我歌唱》《泥水匠的爱》《尘埃》《锤子》《死神掐著骄傲的人》等精炼耐读的短诗。

@天星渡(豆瓣读者)

&

16

探究萦绕母女之间的谜团

一部真诚的「灵魂的对谈集」

《危险关系》

#女性#对谈

母と娘はなぜこじれるのか

副标题:母亲与女儿的相处之谜

[日] 斋藤环 著

高璐璐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7


本书是一本围绕女性真实经历展开探讨的对谈集,日本知名心理学家斋藤环,对话知名漫画家田房永子、日本三大女作家之一角田光代、「少女漫画之神」萩尾望都、资深临床心理学家信田小夜子、知名社会学家水无田气流,从女性之谜、性别壁垒、父亲缺位等角度切入,共同探讨母亲与女儿相处的困境以及此困境背后隐藏的真实而深刻的原因。


温柔却又压抑,亲密又想逃离……无论在临床案例上还是社会新闻中,母女关系都呈现出一种复杂面向,本书从精神分析、文本分析及社会学角度对母女问题进行讨论,辅以个人真实经历的讲述,兼具现场参与感和理论探讨,是一部从多角度、多学科深刻探讨母女关系的大众读物。


母女之间的离合纠缠在对谈中一步步凸显。揭开以母爱为名的浪漫表象,看到了两代女性之间的矛盾,痛苦,忍耐和理解。

@辽京(作家)

&

17

独到且温暖的视角审视生活

逝去时代陌生人遥远的挣扎

《光之护卫

#外国文学#小说

빛의 호위

[韩] 赵海珍 著

梅雪 译

惊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10


《光之护卫》是韩国作家赵海珍的第三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九篇作品,包括荣获李孝石文学奖的《散步者的幸福》。


赵海珍擅长以对位法编织结构严谨的复调情节:出身贫寒的韩国当代年轻女性战地摄影师,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流亡海外的犹太小提琴手;客居他乡、无所依靠的游客,与非法入境美国的阿根廷清洁工……人物跨越时空,产生联结,命运彼此交错、呼应。微小的善、无意识的恶如同蝴蝶振动翅膀,最终给他人带来海啸般无法平复的巨大影响,薄薄的光束可以瞬间照亮平凡之物,赤裸的时间也让人性中的黑暗和不安无所遁形。


读过《孤独的义务》以后拿到这本,先看了隐于封皮折页的图画,像是带着线索去找寻答案,好有趣。关于错位的记忆、拉开距离的思念、身处异国的疏离,和按下快门一瞬间时那些本来隐于黑暗、却从四面八方突然赶来守护世界的光。

@CaaaaaR(读者,B站up主)

&

18

寓言式的想象和映照

奇幻瑰丽的南洋世相图

《野菩萨》

#华语文学#小说

[马来西亚] 黎紫书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3-9


《野菩萨》是马来西亚华语作家黎紫书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她十二篇短篇小说。


「生命如此潮湿,寄生着各形各式莫名所以的蕈、蕨、瘤、菌、瘢、苔、霉、病。」想象怪诞的寓言,斑驳粘稠的爱欲,都在黎紫书的笔下绵延流淌,在拓宽汉语文学地理边界的同时,也延展了华人一族在更广阔世界里的生存图景。


除《国北边陲》《野菩萨》《我们一起看饭岛爱》等经典旧作之外,本版特别收入黎紫书全新短篇小说作品《海》。寥寥几笔,刺探人与人之间难以言喻的妒忌与爱意。


徘徊在写实和荒谬风格之间,在百无聊赖的日常生活和奇诡的想象探险间,在愤怒和伤痛间,黎紫书似乎仍然在找寻一种风格,让她得以挥洒。她不畏惧临近创伤深渊,愿意一再尝试探触深渊底部的风险。

@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讲座教授

&

19

段义孚完整自传首度引进

回溯学术志业与精神世界

《我是谁?段义孚自传

#文学#传记

Who Am I?: An Autobiography of Emotion, Mind, and Spirit

[美] 段义孚 著
志丞 / 刘苏 译

也人|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3-8


将至古稀,知名美籍华裔地理学家、人文主义地理学之父段义孚回溯了自己的人生。他把童年放在世界格局的大舞台中联动叙事,回忆在欧美求学的岁月,提及自己选择地理学的原因,并将自己的生理和精神特质展示给读者,坦率而真诚地完成了对自我的剖析和反思。


名人传记总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印象,而地理学家段义孚先生的自传《我是谁?》却逆向而行,回归自我的世界,在日常的点滴小事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审视内在的心灵,成为平凡如我,如你,都可以拿起来阅读的一本书。按照眼下时兴的MBTI人格测试,段先生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I」人。他对人际交往的疏离、对荒原之地的钟爱和对亲密关系的渴慕,坦诚至极,如同他所喜爱的蒂芙尼款玻璃苹果,纯粹而易碎。段先生说,他更像是古希腊人,关注更多与人相关的命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该向何处去?他用这次面向我者与他者的生命写作,写下了他的答案,也像是发出一次邀请,期待着我们的答案。

@俞诗逸(本书责编)

&

20

诗性的智慧和想象的探询

联结星空与人世的奇异之书

《幻象:生命的阐释

#外国文学

[爱尔兰] 威廉·巴特勒·叶芝 著

西蒙 译 / 水琴 校

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5


叶芝把神话作为人类智慧的象征表现,具体地纳入了他的哲学系统,构建了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象征体系,试图借此体系来解释宇宙。


《幻象》以诗性的智慧和想象描述了人类和历史的发展。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以二十八月相为结构。第一部分阐释历史循环论,第二部分为人类心理学,第三部分描述人死后灵魂的净化和转化过程。它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叶芝对于人类复杂经验的感受,并使他的诗具有一种几乎无可超越——至少现在西方还没有人超越——同时又不可抗拒的力量。


《幻象:生命的阐释》是一部独特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也是叶芝诗歌和思想的启示性指南。它展示了叶芝创造的哲学、心理学、历史和灵魂生活的「体系」,铺陈叶芝对世界的理解、对生命最本初的观照,提供深入剖析叶芝的作品及其世界的密匙。

@小雅(营销编辑)

&

21

军国主义的末日24小时

各方势力的博弈与决断

《战败:日本最漫长的一天

#日本史

日本のいちばん長い日

[日] 半藤一利 著
蒋奇武 译

之江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3-8


本书全景展示了日本战败投降之前的8月14日中午至8月15日中午,围绕日本昭和天皇裕仁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正式发布向美、英、苏、中四国无条件投降的《终战诏书》所发生的种种:难以接受的现实和无法想象的未来,政坛、军界各色人等的情感表现和行为选择,终战程序执行的争议和变数,《终战诏书》表述的含混与刻意回避,航空队基地司令官的抗命特攻,陆军省少壮派军官的决死兵变……日本在最终覆亡背后发生了什么?


我不想让人以为这是我个人的特殊经历。但自十五年前起,我却开始谈论这个话题,因为经历那个时代的人都快死了……我不希望战争的历史被人遗忘,因为如今已没有更多人会去谈论那场战争了。

@半藤一利(本书作者)


&

22

「那之后」的思索与勇气

性侵受害者的自救与助人

《裸泳

#外国文学#散文

裸で泳ぐ

[日] 伊藤诗织 著

匡轶歌 译

雅众文化|中信出版社
2023-9


伊藤诗织在25岁那年遭遇性侵并勇敢发声,而如今已到30多岁的年龄,随着时间的增长,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和思索,并将其体现在了文字中。


本书中收录的散文记述了从「那之后」日子的点滴时光以及作者突然间从内心深处被解放的情感,她纤细又柔软的友情,家人共同度过的时间,以及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产生的新的思考。


《裸泳》是自《黑箱》之后,伊藤诗织的首部散文集;装帧设计沿用原版,色彩鲜艳明快,兼具内涵与设计感。比起沉溺在痛苦的回忆中,不如带着自己的愿望再出发。从《裸泳》中,见证这位坚定地女性从「活下去」到「好好活着」的涅槃重生之路。

@小雅(营销编辑)

&

23

一次针对无辜者的司法实践

错误对真相取得的可怖胜利

《耻辱柱的历史

#历史#纪实

Storia della Colonna Infame

[意] 亚历山德罗·曼佐尼 著

刘玥 译

拜德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3-9


1630年,米兰法官判处两个据称在城内涂抹毒油膏、传播瘟疫的人极其严酷的刑罚;他们的房子被拆毁,在其废墟之上,人们立起一根耻辱柱。两百年后,意大利文学大师亚历山德罗·曼佐尼揭开了这桩历史冤案的面纱,展现了法官们如何在狂热与恐惧的驱使下,将一则毫无理据的谣言发展成一起穷凶极恶的公共犯罪案件。


本书再现了一场由一则有关米兰大瘟疫的谣言引发的蹊跷审判(在我看来,与其说那是一场司法审判,不如说是一场滑稽的「审判戏」)。出于朴素的道德义愤——对司法不公的愤怒、对权力代理人之软弱阴暗的憎恶、对手无寸铁的无辜市民惨遭酷刑的惋惜,米兰市民曼佐尼选择了历史而非其惯用的文学的手法,以求原原本本地为世人(更是为后人)呈现那场冤案的真相,因为「能否记住真相则会决定能否正确评价那场残酷的审判」。

作为审判那场审判的后人,曼佐尼问道:「这是时代的局限性?是法律的残暴?是无知?是迷信?还是一次罪恶的自欺欺人?」这不仅是他的问题,也是我们的问题。

@二进一(本书责编)

&

24

观察的有限与想象的无限

构建批判性阅读的幽深之境

《真实的临在

#哲学

Real Presences

[美] 乔治·斯坦纳 著

段小莉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8


作者斯坦纳在本书中以其独特的哲学思维探讨了人类在文学、音乐和绘画等方面所具有的超然创造力,认为当人类的声音用另一种语言传达时,即通过文学文本以及艺术和音乐作品传达时,其语义和意蕴都超越了虚构性以及纯粹的务实性。尤其在艺术中,艺术家会与「真实的临在」相遇。也就是说,在音乐、诗歌、绘画等艺术的创作和体验中,存在超验力量,这是科学或其所内涵的力量都无法成就的,甚至连心理学也解释不了。斯坦纳以博学而著称,本书亦旁征博引,内容涉及美学、语言学、哲学、后结构主义乃至整个西方文化。


能否通过某些有意义的东西,对艺术的本质和价值予以讲述或书写?

在本书中,伟大的人文主义巨匠乔治·斯坦纳以惊人的智慧和引人入胜的修辞别开生面地展现了艺术家们与「真实的临在」的相遇,通过对大量艺术家创作的分析,讨论了艺术的本质和意义。他认为所有严肃艺术都是一种批判性行为,体现了对自身拥有的文化继承和历史语境的某种阐释性反思和价值判断。

@徐海晴(本书责编)

&

25

与独特民族个体的真诚接触

捕捉陌生生活本质的尝试

《倒霉的人类学家

#人类学#笔记

Not a Hazardous Sport

[英] 奈吉尔·巴利 著

向世怡 译

后浪 / 后浪文学|海峡书局
2023-9


人类学家奈吉尔·巴利博士前往陌生的苏拉威西岛,在潮湿闷热、危机四伏的高山密林中艰难穿梭,寻找当地的托拉查人。这个民族的文化独特神秘,因壮观的建筑和神秘的祖先崇拜而闻名。不同于高深莫测、正襟危坐的人类学调查报告,巴利凭借幽默乐观的性格,通过诙谐轻松的文字,将田野工作中遭遇的痛苦与折磨、危险与敌意,与异域文化的种种冲撞,通通化为妙趣横生、令人捧腹的欢乐笔记。


《天真的人类学家》作者奈吉尔·巴利又一力作!

《天真的人类学家》之后,奈吉尔·巴利告别非洲多瓦悠人,在一个研究印尼的朋友建议下,决定深入印度尼西亚高山地带,用两年多的时间与一个新民族打交道。

奈吉尔·巴利用幽默和真诚的文笔,描绘了与诸多个体的接触,尝试去捕捉一种陌生生活的本质。让人读来时而捧腹,时而咋舌,时而感动。

如果城市生活让你感到乏味,或许可以翻开这本30多年前的人类学田野工作笔记,一头扎进托拉查人的世界,感受他们的纯真与慢节奏,倾听他们肆无忌惮的哭泣。

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现代社会让我们获得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又因此丢失了什么。

@三色(营销编辑

&

26

动荡时代的多重视角

审慎与平衡的思想先驱

《帝国与革命

#人物传记

Empire and Revolution: The Political Life of Edmund Burke

副标题:埃德蒙·伯克的政治生涯

[英] 理查德·伯克 著

梁雪 / 贾丁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7


埃德蒙·伯克(1729年1月—1797年7月),爱尔兰的政治家、作家、演说家、政治理论家和哲学家。伯克多年在英国下议院担任辉格党议员,他生活在世界历史上最不平凡的时期之一,深入研究大英帝国在印度的重要性,争取与美国殖民地和解,并在三次欧洲战争中公开批评国家政策。他还主张在英国进行改革,并成为法国大革命大辩论的中心人物,因而被视为英美保守主义的奠基者。这部传记生动地再现了伯克的主要关切,推翻了其反对进步的传统形象,帮助我们重新思考伯克的思想遗产和那个动荡的时代,以及他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


《帝国与革命——埃德蒙·伯克的政治生涯》(上下两册),堪称研究伯克政治历程及其思想的当代杰作,长达上千页,实乃皇皇巨著。该书2015年甫一问世,即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最全面的伯克传记、不可超越的作品、今后的伯克研究绕不过去的著作等,获得诸多奖项。伯克作为保守主义之父,关于他的传记和研究作品为数不少,但这一本广受好评,值得对伯克、保守主义以及十八世纪的思想史感兴趣的朋友阅读。

@王建勋(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特 别 推 荐


《事业还是家庭?

#社会学

副标题: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

[美] 克劳迪娅·戈尔丁 著

颜进宇 / 颜超凡 译

中信出版社
2023-7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克劳迪娅·戈尔丁追溯了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


在新书《事业还是家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中,她将20世纪初至今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群体分成了五组,深入研究了她们在事业、婚姻、子女等方面的理想抱负与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阻碍,以及代际的演变历程。


戈尔丁在书中提出,如何平衡家庭责任和职业发展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令人深感遗憾的是,即便在发达国家,努力在事业与家庭间追寻平衡的似乎总是女性。不平等如同硬币的两面存在于事业和家庭两方面,如果家庭内部的平等得以实现,工作中的性别收入平等就更有机会达成。女性缩减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是家庭对劳动力市场做出的一种理性反应的一部分。但好消息是,科技的创新进步能够帮助女性在职场和家庭中获得更多平权。


哈佛大学女性与劳动问题研究专家克劳迪娅·戈尔丁,追溯了大学学历女性的工作和家庭的演变历史并诊断出至今仍困扰女性职业生涯的问题。

@《经济学人》


本书通过细致的研究、敏锐的观察和浅显易懂的案例分析,对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并给出了务实的解决方案。

@《出版人周刊》



以上排序,不分先后



线下同步上架 📖 欢迎来读来买


 


「 Which is your choice?」




主编|川卡

实习编辑|小冰

参与整理|Q仔、姜姜

- END -


对谈现场|神兽之间在路易威登「侬好,上海」限时空间和书店一起,照亮阅读的你|明室Lucida三周年主题展神兽快照|阅读胡续冬:身体里赛跑的词语与勇气


智酷生存玩家联盟

⚡︎

神兽之间·静安 MOHO 店

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699号MOHO商场B1层14-17

10:00-22:00


神兽之间·九里亭店

上海市松江区沪亭北路218号九里工坊20幢B101

10:00-22:00


神兽之间·新天地店

上海市黄浦区马当路245号新天地时尚II L2-237

10:00-18:00


点击了解神兽之间会员权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神兽之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